有句話是這么說的:“當有一天,上班成為一件讓你每天早上醒來都感到無比痛苦的事情時,你就該考慮換份工作了?!?/span>
不知從何時起,在60-70年代出身的人眼中讓人無比向往的朝九晚五式的工作,已越來越被80-90年代出身的年輕人感到厭倦。
每個月總有那么30幾天不想上班。
上班就是在浪費時間與青春。
......
諸如此類的言論頻繁出現在我們的社交網絡與生活中,于是“上班”聽上去像極了一個很喪的詞。
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想上班了? 上班和工作,完全是兩回事 首先需要明確一個觀點:“上班”和“工作”完全是兩回事。大部分人說自己“不想上班”,其實并非“不想工作”。 談話節目《圓桌派》2016年的一期“呆著:不想工作怎么破?”時,陳丹青這么說道:
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想上班了? 上班和工作,完全是兩回事 首先需要明確一個觀點:“上班”和“工作”完全是兩回事。大部分人說自己“不想上班”,其實并非“不想工作”。 談話節目《圓桌派》2016年的一期“呆著:不想工作怎么破?”時,陳丹青這么說道: 生活 大部分人并非生來就討厭上班。否則為什么職業倦怠癥一般都出現在那些已經工作了幾年的人身上,而不是在應屆畢業生身上。 相反,剛剛離開學校的應屆畢業生反而對上班的積極性最高,因為新鮮好奇、沒有經驗。 在對上班還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和體會之前,我們往往會把“上班”和“工作”混淆一體,想從上班中獲取工作才能帶來的快感。 但結果往往是工作越久越發現:上班的本質其實還是為了賺錢謀生。 幸運的話,它也許還能給你帶來金錢以外的成就感;不幸的話,你就單純是在做一筆拿時間換金錢的交易,所以才會有人抱怨“上班就是在浪費青春”。
但是生活在一個物質社會,一個人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犧牲點什么去換取金錢。而犧牲時間,可以說是每個人都天然擁有,且成本最低的買賣。 所以上班賺錢,成了這個社會約定俗成的一件事情,它背后所折射的含義是: 你要生存,就得上班。
所以大部分人哪怕上班沒那么順心,或正在做著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也只能忍氣吞聲,日子久了,倦怠感自然而來。 上班所帶來的倦怠,相信每一代人都感同身受。 一方面,不同階層的人毫無保留地看到了彼此的生活狀態;另一方面,社會也越來越鼓吹同一種價值觀和成功標準。 漸漸地,所有人都被擠到了同一個地方,向著同一個方向奮斗。 然而可悲的卻是,東方是一個等級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攀比心又極其重。 于是那些無法突破現狀的人,只能一邊羨慕著別人的生活,想要努力改善自己,一邊又缺乏奮斗的斗志與能力。 于是挫敗不斷,最后只能淪為社會的邊緣人,一日日重復上著沒有希望的班,不認命地活著。 看似選擇很多的年輕人,其實別無選擇 雖說現在年輕人不工作可以做的事情比過去更多了,但如今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生存壓力也比過去大多了。 特別對于那些家境一般又不顧父母反對,義無反顧離開家鄉去大城市工作的青年來說,衣食住行的生存壓力與日益膨脹的物質欲望都讓他們在許多個“不想上班”的時刻猶豫不決。
既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也沒有承擔風險的經濟實力,看似選擇更多的年輕人實則根本沒有選擇。
于是只好一邊抱怨著“不想上班”,一邊繼續埋頭干活。
所以“不想上班”對當代青年來說,其實是一句十分沮喪而又無能為力的話,它背后隱含的是除了上班別無選擇的無奈。
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想上班了?
上班和工作,完全是兩回事
首先需要明確一個觀點:“上班”和“工作”完全是兩回事。大部分人說自己“不想上班”,其實并非“不想工作”。
談話節目《圓桌派》2016年的一期“呆著:不想工作怎么破?”時,陳丹青這么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