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流動所帶來的貧困空間位移對精準扶貧戰略提出了反思與新的要求。自1986年開始,我國傳統扶貧政策采取了偏向區域就地救濟和開發的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各類扶貧項目和資源資金主要聚焦貧困地區、貧困縣和貧困村。這是由我國長期以來貧困人口在地理空間分布較為集中的特征所決定的,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必要性、精準性和合理性。
勞動力外流給農村和欠發達地區自身的內生發展帶來的沖擊值得關注,由“輸血式”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迫切需要加快進程。我國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尤其是國家級貧困縣恰恰處于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勞動力外流的極化效應偏向占主導,而且所帶來的留守人口結構的“畸形化”、對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福利的侵蝕,乃至“空洞鎮”“空心村”層出不窮等社會問題使得貧困并未得到根本消除。因此,勞動力流動給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所帶來的負向效應以及整體區域貧困值得關注,傳統的輸血式扶貧已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以提升欠發達地區內在競爭力和吸引力為目標的造血式扶貧需要提上日程。
將勞務輸出納入精準扶貧的戰略框架,并凸顯其戰略地位,這是彌補傳統區域開發扶貧的不足,糾正扶貧政策方向偏差和扶貧對象漏出的需要。